去年夏天看的那場《梅園往事》,至今讓小馬印象深刻。
在她看來,這是近年來,南京市京劇團推出的又一部經典原創作品,足以代表南京文藝界的最高水平。
事實也確實如此,作為南京獻禮建國70周年的重要作品,《梅園往事》也是首臺原創現代革命歷史題材京劇,講述了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梅園新村與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將一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談判,最終演繹成一場敗中求勝的經典案例的故事。
在這部劇公演前,可能還有人并不知曉這段歷史。
事實上,南京,有太多值得反復敘說和品讀的歷史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出歷史文化的光彩和價值,無疑是文化人的使命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有太多人正在為此而奮斗著。這其中,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簡稱:金陵文?;饡?,堪稱一個低調的“幕后天使”。
比如助力《梅園往事》的創作,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總是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為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源源不斷地注入“活水”,讓經典文化在現代社會也能活靈活現。
?
這十年,驚喜不斷的戲臺
在小馬的回憶里,這些年,她看到了不少精品原創。除了《梅園往事》,2017年她還看過《大明城墻》,同樣是南京市京劇團的作品。
她沒有記錯。2017年,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在南京舉行,南京市京劇團帶來的新編原創京劇《大明城墻》,是那屆京劇藝術節上唯一的“本土作品”。
這部劇劇本創作反復修改打磨了十幾稿,最終以舞臺藝術形式,對南京明城墻的文化底蘊進行了深度挖掘,講述了明初修筑南京城墻的曲折故事,令人大開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背后,也有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的影子。據該基金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基金會成立十年來,對傳統文化作品的支持力度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除了上述兩部,基金會還多次贊助過南京市越劇團的作品,對越劇團“傳統戲曲文化”系列公益演出提供過資金支持。
而早在剛成立時,基金會就曾支持過新編歷史京劇《穆桂英大戰洪州》,作為第十二屆南京文化藝術節的重頭戲進行公益演出,好評如潮。
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是基金會成立后一直堅持的信念和使命。
畢竟在當下,讓一些傳統文化的作品完全去走市場化道路,并不太現實。但現代社會不能沒有傳統文化,這也是共識。
于是,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的作用就能體現出來了。盡管,基金會往往都是在背后默默支持著,很多時候并不為人所看見、所感覺到。
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成立于2010年,迄今已整整十年?;饡墙K具有非營利法人資格的文化類非公募基金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
?
十竹齋“活了”
助力十竹齋文化的全面復興,則是近年來,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在舞臺之外的又一力作。
很多人對“十竹齋”這個名詞已經不算陌生了。時光追溯到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南京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刻印了《十竹齋箋譜》。
十竹齋在世界印刷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業界普遍認為,《十竹齋箋譜》中運用的饾版與拱花兩大創新技藝,被視作“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正是以此為標志,傳統的印刷術邁入了三維時代。
同時,《十竹齋箋譜》還曾被魯迅先生稱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同時,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近代西方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是這樣一個向世界傳播的中國傳統文化杰出代表,誕生于南京!顯然,南京不會無視這一偉大的藝術成就。
2016年,《十竹齋箋譜》重刊工程在南京啟動。數十名境內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隊,經過一千余晝夜的反復打磨、比對、提升,終于完整再現了《十竹齋箋譜》明代原貌。
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也是長期參與其中。比如《十竹齋箋譜》重刊系列活動、“十竹齋”亮相巴黎時裝周等,助力于本土文化不斷升級走向國際。
不難發現,在基金會的推動下,《十竹齋箋譜》的重刊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
融入現代生活的歷史文化,并沒有距離感
其實,不光是十竹齋,努力讓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東方美學基因融入現代生活,一直是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主要的發力點之一。
正如《光明日報》曾發表評論文章稱,根植于中華大地的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具有典型的中國精神、中國風度。但由于時代和環境差異,這些傳統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閣,無論是擺放在博物館還是故紙堆里,這些文化總是向外界展示著略顯保守和僵硬的“面孔”。
因此,將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融入現代生活,才能成為更為現代的文化轉化方式。中國人從不缺少傳統,但缺少把傳統帶入現代生活的創意。
這些年,一直致力于對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播的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沒少在這方面付出努力,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擁抱創新的力量。
比如在2019年傾力支持“南京禮物”文創大賽。在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相關負責人看來,“南京禮物”文創產品兼具了創意設計、公益屬性、創新轉化等多種元素,而基金會正是一個立足于南京,針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公益組織,二者所秉持的理念是貼切的。
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文創大賽對促進南京創意設計發展水平,展示南京“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城市風貌有積極的意義。
?
人們恍然大悟,傳統文化的面孔原來不是呆板的,而是鮮活的。文物也不再僅僅是博物館玻璃展柜里被“束之高閣”的“鎮館之寶”,而應該在創造性轉化的路徑上越走越寬,甚至觸手可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