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一則《南京捐贈抗疫物資馳援拉貝后人》的新聞,看得人心頭一暖。
當年,被譽為“中國辛德勒”的約翰·拉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拯救了20萬中國人的生命。
如今,面對拉貝后人的求助,南京當涌泉相報。物資包裝盒上,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和海德堡古橋巍然聳立,兩只大手緊緊相握。
大報恩寺被西方成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這些年,在南京歷史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已逐漸成為南京國際形象的代表之一。
研究大報恩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影響,對于南京打造國際化都市有著非凡意義。
事實上,南京元素在國際舞臺上的多次亮相,背后都有基金會的努力。作為公益組織,基金會也在默默為南京參與國際交流和競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南京,在世界發聲
闊步走向國際舞臺,南京靠什么?
南京古為天下文樞、今有千年文脈,擁有不可復制的獨特稟賦和資本。所謂國際范兒,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要和國際接軌,找到共鳴。而文學,正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
如此看來,南京能夠在去年拿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文學之都”稱號,是多么的至關重要。
這意味著,南京可以和都柏林、愛丁堡等“文學搖籃”城市一道,成為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談資。這不是國際范兒,是什么?
當然,能夠最終獲得這個稱號,申辦的過程并不容易。但自始至終,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努力著。
在基金會相關負責人看來,申辦“世界文學之都”這件事,和基金會根植于南京,致力保護和發展當地歷史文化的運營理念,實在太契合了。
在2019年底舉行的“南京禮物”首季頒獎典禮上,“世界文學之都”成功入選。其頒獎詞寫道:這是一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榮譽桂冠,是一張中國城市第一次擁有的世界名片,更是一個講述中國文學故事的審美地標。從天下文樞到世界文學之都,未來十年,愿文學之光輝耀金陵,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成為中國首個“世界文學之都”,無疑大大提升了南京的國際競爭力,畢竟,南京是中國唯一擁有這張名片的城市。
尤其在當下,文化已經越來越成為提升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也是一座城市最根本、最持久的魅力所在。
不得不說,對于當下的南京來說,“世界文學之都”來得太及時了。
?
國際舞臺上的南京
南京歷史文化和世界的碰撞,還不局限于文學。
比如在2019年3月的巴黎時裝周上,人們驚喜地看到了南京“十竹齋”的影子。受巴黎第八區市長推薦、羅斯柴爾德家族邀請,基金會資助的項目“十竹斎箋譜復刻”元素被融入到了巴黎秋冬高定時裝發布會。
一款聯名T恤上,人們發現了曾是世界印刷史里程碑的《十竹齋箋譜》中的文佩圖紋,以及南京城市文化元素。
這是南京老字號“十竹齋”首次登上巴黎高定時裝周舞臺,得到了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十竹齋”是南京近年來著力復興的傳統文化。四百年前,《十竹齋箋譜》閃腰了世界印刷史,被魯迅先生稱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近代西方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或許還有人對這個有些拗口的名詞感到陌生,但毫無疑問,“十竹齋”的國際影響力是廣泛而深遠的。
因此,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在資助這個項目的同時,也是在助力南京歷史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南京的國際化水平,以更好地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同樣,基金會鼎立支持的“南京面孔”項目,也是在致力于為南京的國際化水平加分。2017年9月上旬,“南京周”紐約站走進聯合國總部、紐約中央火車站、哥倫比亞大學等,“南京周”主體活動之“南京面孔”首次發布,10位南京市民作為南京代表,在紐約中央火車站,向世界講述南京故事。
設想中,“南京面孔”在2017至2020年期間將每年評選一次,從而形成一個迭代更新的“基因庫”。
“基因庫”中的“南京面孔”,都將是南京乃至中國的國際形象大使。
?
?
?
?
?
?
?